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一根拄杖作比喻,讲了一个关于人生修行的智慧道理。
拄杖就像人生路上的工具,它不长不短刚刚好——这暗示我们处理事情要懂得把握分寸。拄杖走路时要用力("东行西行处十分著力"),就像我们做事时要专注投入;但回到家坐下时("归家稳坐时")就可以完全放下,就像我们需要学会适时放松。
诗人说:用力的时候,拄杖是我的同行者;放下的时候,它又是我的道友。这其实是在说:生活中的投入和超脱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体两面。就像拄杖既帮我们行走,也提醒我们休息。
最后的问题"是一是二"很有意思:我们既要在生活中认真努力,又要懂得适时放下,这两种态度看似对立,实则是完整人生的不同侧面。就像拄杖始终是同一根,只是用法不同。
全诗用日常物品讲深刻道理,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力,什么时候该放下,两者都是人生修行不可或缺的部分。
释心月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