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哀悼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用两个历史典故来赞颂他的学识和人格魅力。
上联用韩愈(昌黎)和李翱的故事:韩愈把侄女嫁给学生李翱,两人亦师亦友,共同钻研学问。这里比喻张之洞像韩愈一样,既是学识渊博的老师,又能与学生亲密交流,对后辈产生深远影响。
下联用苏轼(眉山)祭奠欧阳修(永叔)的典故:欧阳修是苏轼科举考官,按当时规矩算"师门"。苏轼祭文中既为国家失去贤臣而悲,也为失去恩师而痛。这里说张之洞去世后,举国哀悼,而他的门生故吏更感到切肤之痛。
全联通过历史类比,既突出了张之洞作为学者和教育家的成就(像韩愈培育人才),又展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影响力(像欧阳修那样受举国敬仰)。用"上恸天下,下哭其私"的对比,生动表现了公众人物逝世时,国家集体哀悼与个人情感宣泄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