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凤山即访小琉球所在以海道险阻不能至
黄石东行平海卫,浪蘸虹霓湿修曳。天清时见小琉球,一点青螺漾空际。
舟行万里随天风,探奇默祷蛟螭宫。便邀海若相感动,波攒叠巘青摩空。
安知琉球何者是,转瞬阴云迷尺咫。到官两日席未暖,欲践层峦恣双眼。
风颠浪吼冰夷怒,即恐灵鳌倏移去。咄哉神閟焉可窥,倚天猿啸无穷期。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刚到福建凤山(今属高雄)时,想去看海上的小琉球岛(今台湾屏东外海的琉球屿),却因风浪太大没能去成的经历和感受。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远望小岛(前四句) 用"浪花溅湿彩虹"的夸张写法,形容海上波涛汹涌。天气晴朗时,能看见小琉球像一颗小小的青螺漂在远方。这里用"青螺"比喻海岛,既形象又带着对美景的向往。
2. 冒险尝试(中间八句) 写作者不顾危险想乘船前往,甚至在心里默默祈祷海神保佑。海浪像高山一样扑来,转眼间乌云遮住了视线。刚到任才两天,椅子都没坐热就急着去看风景,结果遇到狂风巨浪,感觉连海岛都要被巨龟驮走了。这里用"灵鳌移岛"的传说,生动表现了风浪的可怕。
3. 无奈放弃(最后两句) 作者最终感叹:大自然的神秘不是凡人能轻易窥探的,只能像猿猴对着天空长啸一样,把遗憾留在心里。这个比喻既写实(山区多猿猴),又暗含壮志难酬的落寞。
全诗妙在: - 用"青螺""灵鳌"等比喻把海洋写得既美又神秘 - "浪蘸虹霓""波攒叠巘"等夸张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 通过"席未暖""恣双眼"等细节,活灵活现展现了一个心急看风景的官员形象 - 最后用猿啸作结,余韵悠长,让读者也感受到那种望洋兴叹的遗憾
这种对自然既向往又敬畏的矛盾心情,至今很多人面对壮丽景色时依然会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