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诗奉家君命作 其一 (戊戌稿,清光绪二十四年)

廿番芳信报新年,海上愁春下谪仙。
入世花偏蜕凡骨,捲帘人自荐寒泉。
双钩写韵珍遗绢,一操飞香冷素弦。
流落纵教天不管,何曾飘坠向风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水仙花为引子,表达了诗人高洁自持、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说新年到来时,水仙花如期开放,而诗人却像被贬人间的仙人一样忧愁。这里用"谪仙"自比,暗示自己处境不佳。

中间四句描写水仙花的特质:它虽在尘世却超凡脱俗("蜕凡骨"),像寒泉一样清冷;它的画像被珍藏在绢帛上,花香仿佛能随着琴声飘散。这些描写都在突出水仙花的高雅品格。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心声:即使被命运抛弃、无人过问,也要像水仙花一样坚守本心,绝不随风飘零。这里的"风"暗指世俗的潮流。

全诗通过赞美水仙花的清高,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保持气节的精神。语言清新自然,意象优美,将物与我完美融合,读来能感受到一种孤傲却不失温婉的美。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