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与季游平东山,谒双忠、大忠祠,兼寻水帘亭、紫云岩诸胜,叠与伯瑶夜话韵(二首之一)

红棉作絮湿不舞,龙母南风撒白雨。
迎客山僧学佛语,海色绿染袈裟古。
风流东晋伊何人,流觞重话永和春。
姑行乐耳漫愁叹,茫茫百感丛其身。
名山如人重遭遇,不惜重题水帘句。
石亭同坐谈诗禅,满地散花紫云气。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中与友人游览东山、参拜祠堂、寻访名胜的经历,充满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意境。

开篇用红棉絮被雨打湿无法飘舞的画面,搭配"龙母撒白雨"的民间传说感,生动写出风雨景象。山僧用佛语迎接客人,海色将袈裟染成古朴的绿色,这些细节既真实又带着超脱尘世的禅意。

中间部分由景入情:诗人联想到东晋文人流觞曲水的雅事,却感叹"姑且行乐不必愁",实际透露出内心百感交集。这里用历史典故反衬现实心境,形成巧妙对照。

最后写游览高潮:诗人重视与名山的"相遇",不惜题诗留念。石亭谈诗、满地紫云的描写,将禅意、诗情与自然奇观融为一体,结尾的"紫云气"既实写山间云雾,又暗含祥瑞之意,给人缥缈超然之感。

全诗特色在于:将风雨游览的日常写得充满仙气,把现实景物与历史典故、佛道意境自然结合,在记游中寄托人生感悟,既有生活气息又不失高雅格调。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