絜斋世丈以西园述怀集苏六十韵诗见示,为赋五古四章 其三
明月出南斗,西园秋气清。
官闲自课儿,渊渊夜读声。
维公有佳儿,卓荦人中英。
兼习蟹行书,洞见四国情。
读书贵用世,宁止求诗名?
过也实能诗,昔侍东坡行。
东坡有谐语,不愿儿聪明。
天下愚鲁儿,何必皆公卿?
公卿今何为,所能惟行成。
蹙国日百里,甘作城下盟。
法弊不解变,残局空支撑。
何必用周礼,乃能误苍生。
高位无令才,令人贱簪缨。
令才不高位,空与世网撄。
念此夕不寐,挂户星何横?
褒忠爵在朝,食德书在楹。
中外四十年,里第无能营。
东坡不归眉,阳羡田可耕。
何时竟呼儿,负锄而带经。
秋风吹远梦,飞度阖闾城。
苏台吊吴王,或有麋鹿迎⑴。
官闲自课儿,渊渊夜读声。
维公有佳儿,卓荦人中英。
兼习蟹行书,洞见四国情。
读书贵用世,宁止求诗名?
过也实能诗,昔侍东坡行。
东坡有谐语,不愿儿聪明。
天下愚鲁儿,何必皆公卿?
公卿今何为,所能惟行成。
蹙国日百里,甘作城下盟。
法弊不解变,残局空支撑。
何必用周礼,乃能误苍生。
高位无令才,令人贱簪缨。
令才不高位,空与世网撄。
念此夕不寐,挂户星何横?
褒忠爵在朝,食德书在楹。
中外四十年,里第无能营。
东坡不归眉,阳羡田可耕。
何时竟呼儿,负锄而带经。
秋风吹远梦,飞度阖闾城。
苏台吊吴王,或有麋鹿迎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西园秋夜"为背景,通过父亲教导儿子的场景,展开对人才、社会现状和人生选择的思考。
开篇用明月、秋气营造清幽氛围,描写一位官员闲暇时亲自教导儿子读书的场景。儿子才华出众,不仅精通传统学问,还学习外语了解世界,展现出"学以致用"的务实态度。
中间部分通过苏轼的典故,提出尖锐的社会批判:聪明人未必能当大官,而身居高位的公卿们却只会墨守成规,导致国家疆土日减、被迫签订屈辱条约。诗人痛斥这些官僚死守陈旧制度,误国误民。
最后转向个人选择,用苏轼种田的典故,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秋风吹动思绪,诗人想象去苏州凭吊历史遗迹,与麋鹿为伴,暗示想要远离官场纷争。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父子夜读的温馨画面反衬官场黑暗
2. 大胆批判当时官僚体系的腐朽无能
3. 通过历史人物(苏轼)表达进退之道
4. 结尾的麋鹿意象,巧妙传达归隐之意
诗中"读书贵用世"与"高位无令才"的对比,尤其发人深省,揭示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共同困境: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官场高位却被庸人占据。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