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至象郡 其二
去日有近远,寒暑乃不同。
手捉而喙饮,嗜欲南北通。
是邦亦洙泗,人可牛与弓。
良知尽虚市,妙质老耕农。
彼时张曲江,此时余襄公。
二子稍颖脱,一洗凡马空。
斯文隔裔土,后生昧华风。
闽中要常衮,剑外须文翁。
手捉而喙饮,嗜欲南北通。
是邦亦洙泗,人可牛与弓。
良知尽虚市,妙质老耕农。
彼时张曲江,此时余襄公。
二子稍颖脱,一洗凡马空。
斯文隔裔土,后生昧华风。
闽中要常衮,剑外须文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初到象郡(古代地名)时的见闻和感慨,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地理差异带来的冲击
诗人发现这里和故乡截然不同:出发的日子有远近之分("去日有近远"),气候冷热也不同("寒暑乃不同")。当地人直接用手抓食物、用嘴对着容器喝水("手捉而喙饮"),但南北方的欲望和需求其实相通("嗜欲南北通")。这里用生活细节的对比,既表现了文化差异,又点明人性本质的共通。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赞美当地淳朴民风
诗人将象郡比作孔子讲学的洙泗("是邦亦洙泗"),说这里的人既能务农又能习武("人可牛与弓")。真正的智慧不在繁华集市("良知尽虚市"),而藏在老农的耕作中("妙质老耕农")。接着用张曲江(唐代名相张九龄)和余襄公(北宋名臣余靖)两位岭南名臣为例,称赞他们像洗去凡尘的骏马("一洗凡马空"),暗示这片土地也能孕育杰出人才。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表达文化传承的忧虑
诗人感叹中原文化被偏远地域隔断("斯文隔裔土"),年轻人可能渐渐遗忘华夏风雅("后生昧华风")。最后以"需要常衮(唐代教育家)这样的文教使者""需要文翁(汉代蜀地教化者)这样的引路人"作结,表达了对推广教化的期待。
诗歌魅力在于:
1. 用"手抓饭""对嘴喝"等鲜活画面,让读者直观感受异域风情
2. 通过"老农耕田"与"集市喧嚣"的对比,传递返璞归真的哲理
3. 结尾的历史人物典故,不着痕迹地表达了"教育兴邦"的主张
4. 全诗像一封家书,既有游记的新奇感,又饱含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