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日夜晚黄州城下的静谧景象,通过几个简单的画面传递出孤寂清冷的氛围。
前两句写实景:雪后人们早早关门闭户,寒冷的江边水位下降,露出沙地的痕迹。这里用"早闭门"暗示天气严寒,人们不愿外出;"水落见沙痕"则让人联想到江水退去后裸露的河床,透着几分荒凉。
后两句引入历史人文元素:黄州城下的东坡路(苏轼曾贬谪黄州),月光洒在梅花上的景象令人"断魂"。这里的"断魂"不是真的魂魄离体,而是形容被美景震撼到失神的状态。梅花在月光下的清冷姿态,与苏轼当年在此地的际遇形成呼应,让整个画面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
全诗最妙处在于用最朴实的语言构建出丰富的意境:寒冷的自然景象、人类活动的痕迹、历史名人的足迹、月光下的梅花,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个静谧的雪夜,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孤高与惆怅。特别是最后"月浸梅花"的描写,月光像水一样"浸泡"着梅花,这个"浸"字用得极为传神,既写出了月光如水的感觉,又暗示了梅花在月光中若隐若现的朦胧美。
赵廱
赵廱,字和仲,号竹潭,太原清源(今山西清徐)人(《宋诗纪事小传补正》)。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进士,二十六年,监车辂院,累迁宗正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知肇庆府(《广东通志》卷二一○)。今录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