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已故诗人的墓前感怀,语言平实却充满感慨。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墓主身份
诗人描写这位"梅都官"生前是位"百年诗老"(写诗一辈子的老人),官职不大("祇都官"说明只是个普通小官),但孩子们都尊敬地叫他"夫子"(老师)。他编撰过唐代文史著作("手编新史唐文备"),可见是个有学问但不得志的文人。
2. 墓前景象
用"卧空山""残碑""草埋"等词描绘出荒凉感:墓碑残缺,石像(翁仲)半埋在草里,只有高高的帽子还露着。傍晚牛羊在坟头吃草的画面,更显出墓地的寂寥。
3. 诗人情感
"语带酸"三字很关键——既指墓主生前说话带刺(可能因怀才不遇),也暗含诗人自己的心酸。最后两句尤其动人:落日下,牛羊和荒草中的石像形成对比,那个曾经头戴峨冠(高帽)的文人,如今只剩孤零零的石头帽子还立着。
全诗妙在用平凡景物说深沉人生:通过牛羊吃草、残碑荒草这些日常画面,写出文人死后萧索的真相。没有直接说"多可惜",但"可怜""独峨冠"这些词,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对命运无常的叹息。就像看到一位老教师的荒坟,会忍不住想:"他教书时孩子们那么爱戴他,如今怎么就..."这种唏嘘感。
滕珂
滕珂,初任宣城丞(清光绪《宣城县志》卷一一)。宁宗嘉定元年(一二○八)知华亭县(清光绪《华亭县志》卷一一)。历知永福县,南雄州佥判,知新州(清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