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来理解,讲的是关于"真理"和"权力"的有趣对比。
前两句说:有人一本正经地在皇宫里高谈阔论("紫宸"指皇宫),讲什么鹅湖辩论的大道理(南宋朱熹和陆九渊的著名哲学辩论),其实都是白费力气。这里暗指那些自以为掌握真理的学者,在权力面前其实很无力。
后两句点出核心:真正的佛性(可以理解为最高真理)本来就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与其费力争论,还不如像君王那样用行动默默体会。这里"默契亲"三个字很妙,说君王不需要讲大道理,通过实际相处就能领悟真谛。
全诗的精髓在于:真理不是靠辩论得来的,真正的智慧往往存在于沉默的实践中。作者用"学者空谈"和"君王默会"的对比,悄悄讽刺了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家,同时暗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有趣的是,作者把"佛性"和"君王"放在一起说,打破了我们通常认为宗教和权力对立的印象,反而说掌权者可能更懂真理,这个角度很特别。
释文礼
释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号灭翁,俗姓阮,临安(今属浙江)天目山人,因别号天目。年十六,依乡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参名师。历主临安广寿、净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刹,归终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见明崇祯《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禅师行状》。释文礼诗,据《颂古联珠通集》、《天童寺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