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西喜雨

战龙捲水动诗兵,著语才非喜雨亭。
但得云粳香颗颗,不愁霜发短星星。
秧针刺水轻浮绿,麦浪翻风半挟青。
只愿年年饱忧国,庶几万里一心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以及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联"战龙捲水动诗兵,著语才非喜雨亭"用夸张的比喻,将下雨比作神龙搅动江河,激起诗人创作的热情。虽然诗人谦虚地说自己的才华比不上古人写《喜雨亭记》的功力,但开篇就营造出大雨倾盆的磅礴气势。

颔联"但得云粳香颗颗,不愁霜发短星星"直接道出农民的心声:只要能让稻谷颗粒饱满,哪怕自己头发花白稀疏也心甘情愿。这里用"霜发"比喻白发,"短星星"形容头发稀疏,既生动又透着朴实的情感。

颈联"秧针刺水轻浮绿,麦浪翻风半挟青"是诗中最美的画面:嫩绿的秧苗像细针般轻触水面,麦田在风中翻起波浪,青黄相间。诗人用"针"形容秧苗的纤细,用"浪"比喻麦田的起伏,短短两句就勾勒出充满生机的田野景象。

尾联"只愿年年饱忧国,庶几万里一心宁"升华了主题:诗人不仅关心庄稼收成,更希望天下百姓都能丰衣足食,这样万里江山才能安定。这里的"饱忧国"很有深意——既要让百姓吃饱,又要心系国家,体现了读书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全诗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从下雨的壮观写到庄稼的生长,再写到对国泰民安的期盼,层层递进。诗人用农民的口吻说话,让诗歌充满泥土气息,最后又自然流露出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读来既亲切又令人感动。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