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游览灵山护国禅院时的所见所感,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山钟飞作郡楼声,访古人来百感生"用钟声串联起空间与时间:山寺的钟声飘到城里,就像穿越古今的使者,让来访者(作者)触景生情,思绪万千。这里的"飞"字用得巧妙,让无形的钟声有了翅膀,也暗示作者心绪的飘荡。
后两句转入具体景物描写:怪石缝里开出的莲花(可能指形状像莲花的石头纹理),以及留衣亭旁独自题名的场景。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纯净,与禅院环境呼应;"独题名"的细节则透露出一种孤独感——可能是追忆古人,也可能是感慨知音难觅。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先是大全景的钟声回荡,然后是特写镜头下的石莲和题名场景,最后定格在诗人孤独的身影上。通过钟声、怪石、题名这些具体意象,把访古时的复杂心绪表达得含蓄而深刻。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