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九日登高社集

百年过七十,去多来日少。
行乐须及时,岁月秋已杪。
今辰重阳节,木落霜雨晓。
风流石林师,肃客入林窅。
木钵崇嘉蔬,铜瓶贮清醥。
扪萝蹑重岩,采菊披丛筱。
履历崄巇尽,畅然凌物表。
长歌应林谷,远眺极茫渺。
仰面青天低,俛首沧溟小。
太息寰宇内,蝇蚁何扰扰。
日暮下山去,西麓集归鸟。
兴剧有馀欢,残尊月中了。

现代解析

这首《己亥九日登高社集》写的是重阳节登高的所见所感,语言朴实却充满人生智慧,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时间与生命的紧迫感
开篇就点出"百年过七十,去多来少"的现实——人生百年,七十岁后日子就像倒数的沙漏。用"秋已杻"(杻指树梢)比喻晚年,说快乐要趁早,就像抓住秋天最后的树枝。这种对时光流逝的焦虑,今天的中年人看了也会共鸣。

二、登高过程中的三重境界
1. 准备阶段:诗人用"木钵盛蔬菜,铜瓶装清酒"这样充满生活气的细节,展现朴素而雅致的野趣。
2. 攀登体验:穿过带刺的藤蔓(扪萝)、踩着险峻山岩,最终"畅然凌物表"——站在山顶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这像极了我们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就感。
3. 山顶感悟:俯瞰时发现"青天变低、大海变小",这种空间错觉其实是心境的开阔。笑看世间人像"苍蝇蚂蚁"般忙碌,有种超脱的幽默感。

三、充满烟火气的结尾
日落时跟着归巢的鸟群下山,酒没喝完就着月光继续喝——这个结尾特别动人。没有说教,而是用"兴剧有馀欢"(玩得尽兴还有余味)告诉我们:生命的真谛,就藏在这些朴素的欢愉里。

全诗像一部微纪录片:从对衰老的焦虑,到登山时的苦乐,最后回归平淡的满足。它提醒我们:既要珍惜时光,也要学会在寻常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山顶时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