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曹假归秋杪入山遍访僧舍爱忍草庵之胜宿也

山静路逾僻,庵孤景亦异。
炊烟当午断,林木经秋翳。
片月上高松,回飙韵空际。
潮音和梵音,梦觉何思议。
况有长明灯,群方破昏呓。
我留庵中宿,不唾庵中地。
乞假香火缘,便为归休计。
卜居更卜邻,法侣从所契。
茅屋近可营,余生舟不系。
金绯尔何物,去去如脱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末进山寻访僧舍、夜宿忍草庵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清净佛门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山庵幽景(前八句)
诗人用"山静路偏""庵孤景异"勾勒出远离尘嚣的僻静环境。中午没有炊烟,秋林幽深,月光爬上松梢,山风在空谷回响——这些画面共同营造出空灵寂静的禅意氛围。潮声与诵经声交融,让诗人感到如梦似幻。

2. 夜宿感悟(中间六句)
长明灯驱散黑暗的意象,暗示佛光能照亮世人迷茫。诗人用"不吐痰"的细节,表现对佛门净地的敬重。他萌生了在此修行终老的念头,想与僧侣为邻,过简朴自在的生活。

3. 超脱之志(最后四句)
诗人把官服(金绯)比作可随意脱掉的鞋子,强烈表达抛弃功名利禄的决心。想要建造茅屋、像不系之舟般自由,这些比喻生动展现了对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月光上松""风过空谷"等画面让人身临其境
- 通过"长明灯破黑暗""不吐痰"等细节传递虔诚
- 最后用"脱鞋"的比喻,把抛弃名利写得极具画面感
- 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说理,却让人感受到心灵的净化

诗人通过这次山寺夜宿,找到了比仕途更珍贵的精神归宿,这种返璞归真的感悟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