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小城的山水画卷,用简单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上杭县的地理风貌和黄昏美景。
前两句"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像导游词一样带我们看地形:东南方向的山间有个豁口让大河通过,汀江水从南边流来又转向东去。这里借用唐代诗人的句子,点出山水交汇的壮阔景象。
后两句"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是点睛之笔。用"四面青山"写城市被群山环抱,用"三面水"写汀江蜿蜒环绕,就像现代人拍照时找的绝佳构图角度。最后把整座小城比作夕阳中的画卷,金色的阳光给山水楼阁镀上暖色,就像老照片里的怀旧色调。
诗人用"一城如画"和"满城楼阁画图中"两个版本,都突出了"人在画中游"的意境。这种写法不需要华丽辞藻,就像用手机随手拍下的风景照,通过青山、绿水、夕阳这些日常元素,把普通小城写得令人神往。读起来仿佛能看见波光粼粼的江面倒映着晚霞,听见归巢的鸟鸣在山间回荡。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