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蔓
萝蔓缘桑树,树高蔓亦长。
倾柯滴凉雨,罥叶晞夕阳。
柔劲岂偏妒,枯菀相与常。
所嗟物候改,促节入清商。
百卉落颜色,微质何足臧。
桑脱尚有枝,萝谢根亦伤。
倏忽弃捐早,结轸摧中肠。
愿言驻阳和,永永媚年光。
天意故叵测,抚事授斯章。
倾柯滴凉雨,罥叶晞夕阳。
柔劲岂偏妒,枯菀相与常。
所嗟物候改,促节入清商。
百卉落颜色,微质何足臧。
桑脱尚有枝,萝谢根亦伤。
倏忽弃捐早,结轸摧中肠。
愿言驻阳和,永永媚年光。
天意故叵测,抚事授斯章。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桑树和萝蔓(一种攀缘植物)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萝蔓缠绕着高大的桑树生长,树有多高,蔓就有多长。倾斜的枝条滴落冰凉的雨水,夕阳的余晖晒干了挂在叶子上的水珠。这里用"缘""长""倾""罥"等动词,让植物仿佛有了人的姿态,显得灵动鲜活。
中间六句转入哲理思考:柔韧的萝蔓和刚劲的桑树本应和谐共存("柔劲岂偏妒"),荣枯本是自然规律("枯菀相与常")。但令人叹息的是季节突然转变("物候改"),急促的秋声("清商"指秋风)让百花凋零,柔弱的萝蔓更难以保全。这里用"百卉落颜色"的萧条,反衬出"微质何足臧"的无奈——在自然规律面前,再美好的生命都显得渺小。
最后六句抒发深沉感慨:桑树落叶后尚有枝条存活,而萝蔓枯萎则连根都会受伤。这种"倏忽弃捐"的早逝命运令人肝肠寸断("结轸摧中肠")。诗人渴望阳光永驻("驻阳和"),让美好永远停留,但天意难测("天意故叵测"),只能将这份感慨写成诗章。
全诗妙在借物喻人:表面写植物,实则隐喻人际关系中依附者(萝蔓)与被依附者(桑树)的命运关联。当环境剧变时,看似强大的桑树尚有生机,而完全依附的萝蔓却面临灭顶之灾。这种对脆弱关系的洞察,对美好易逝的痛惜,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写景,具有深刻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