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啸亭
一年卧衡门,复领楚西牧。
此行谁使之,应不为斗粟。
和衷乏僚寀,供御少徒仆。
讼亭日无事,何必修边幅。
每当风日佳,散步自扪腹。
仰天舒郁襟,大块苦局促。
正声发唇齿,馀响振林木。
浮云敛太清,长风动虚谷。
虽未谐宫商,犹堪拟丝竹。
缘非不平鸣,祇用矫庸俗。
新亭已结构,徙依一寓目。
燕雀莫惊猜,吾将逐黄鹄。
此行谁使之,应不为斗粟。
和衷乏僚寀,供御少徒仆。
讼亭日无事,何必修边幅。
每当风日佳,散步自扪腹。
仰天舒郁襟,大块苦局促。
正声发唇齿,馀响振林木。
浮云敛太清,长风动虚谷。
虽未谐宫商,犹堪拟丝竹。
缘非不平鸣,祇用矫庸俗。
新亭已结构,徙依一寓目。
燕雀莫惊猜,吾将逐黄鹄。
现代解析
这首诗《独啸亭》描绘了一个官员在闲暇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
诗的开头说作者在衡门(简陋的住所)住了一年,又被派到楚西做官。他自问这次调动不是为了那点微薄的俸禄("斗粟"),暗示有更高追求。接着写工作环境:同僚不多,仆从也少,衙门里没什么官司要处理,所以不必讲究穿着打扮("修边幅")。
中间部分最生动:天气好时,他喜欢散步摸肚子,抬头对天抒发郁闷,觉得天地太狭小("大块苦局促")。于是放声长啸——这啸声发自真心("正声"),余音能震动树林,让浮云散去,长风吹过山谷。虽然比不上音乐("宫商""丝竹"),但足以对抗庸俗风气。这里"啸"是古代文人表达胸臆的特殊方式,类似无词的歌唱。
最后提到新建的亭子,他倚栏远望,对燕雀说别惊慌,自己要追随高飞的黄鹄(天鹅)。这里用燕雀比喻世俗之人,黄鹄象征高尚志向,表明他不愿随波逐流。
全诗核心是通过日常小事展现文人清高自守的精神:在平淡官职中保持内心自由,用长啸对抗世俗,用黄鹄之志超越现实局限。最打动人处在于那种洒脱——无需华丽条件,对着天地一声长啸,就能活出自己的风骨。
徐九皋
生卒年不详。天宝初官河阴尉,有诗名,芮挺章选诗5首入《国秀集》。事迹略见《国秀集》目录。《全唐诗》存诗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