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勤奋苦读的秀才形象,传递出对坚持读书终将成功的鼓励。
前两句写时间流逝:秀才闭门读书,日子显得格外漫长,草木从枯黄到重新变绿(说明过了一年)。"坐榻几穿"两句用夸张手法,说读书人膝盖把坐榻磨破了,夜晚萤火虫都飞进装书的袋子里照明,突出他读书的专注和持久。
中间两句营造读书环境:荒废的院子里鸟雀把书桌都弄乱了,古寺钟声一直传到深夜的床边。这些描写既说明环境清苦,也暗示读书人不受外界干扰。
最后两句是鼓励:不要对着镜子愁白头发(指不要担心苦读变老),只要坚持读书,终会像大鹏鸟一样飞上云端,达到光明前程。这里用"凌云"比喻功成名就,"明光"指美好的未来。
全诗用具体的画面(磨破的坐榻、萤火虫、鸟迹、钟声)让读者感受到读书的艰辛,最后用积极向上的比喻给人希望,鼓励人坚持学习。语言朴实但意境深远,容易引起读书人的共鸣。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