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清冷孤寂的夜晚,触景生情、愁思绵长的画面。
开头两句写实景:小阁楼里熏香的烟断了,床上冰凉的竹席透着寒意。这里用"断""薄凉"等词营造出冷清的氛围,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
中间四句用神话典故和自然景象来抒情:
- "灵妃唤月"指仙女召唤月亮归海,"少女吹风"形容微风穿过树林,这些缥缈的意象暗示夜已深沉
- 燃尽的灯烛(兰釭)像愁绪般闪烁,漏壶(虬水)滴水声伴着幽思,用具体事物把抽象愁思写得可见可闻
最后两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
- "文园渴甚"既指身体病弱(司马相如患消渴症),也暗指精神渴求
- 宁愿典当御寒的皮衣也不卖琴,表明再穷困也要守住精神寄托(琴象征高雅情操)
全诗通过夜半无眠的细节,展现了一个贫病交加却坚守精神世界的人物形象。最打动人的是最后"不典琴"的坚持——物质可以匮乏,但对美好的追求永不放弃。这种在困境中保持尊严的态度,正是诗歌最珍贵的精神内核。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