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幽深的夜晚山寺场景,充满禅意和画面感。
前两句"万枝松里一篝镫,知是山房第几层"像电影镜头一样,先展现一片茂密松林,然后在万千松枝间突然发现一盏孤灯。这个特写镜头让读者不禁好奇:这灯火来自山寺的第几层呢?这种写法既营造出深山古寺的神秘感,又暗示寺庙建筑依山而上的层次感。
后两句"静夜数声清磬响,上方应有诵经僧"从视觉转到听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几声清脆的磬音格外清晰,让人自然联想到:在高处的佛堂里,一定有僧人正在诵经。这里的"上方"既指地理位置的高处,也暗含对修行境界的向往。
全诗妙在:
1. 用"万枝松"和"一篝灯"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深山古寺的孤寂
2. 通过由远及近、由看到听的描写顺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 最后留给读者想象空间,那看不见的诵经僧反而最引人遐想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这几个精选的意象——松林、孤灯、磬声,自然传达出对清净修行生活的向往,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超脱尘世的宁静。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