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临香山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超脱尘世的意境。
前两句写登山过程:作者来到香山寻访美景,抓着藤萝攀上人迹罕至的小路。"绝径"二字既写出山路的险峻,也暗示这是通往清净之地的特殊路径。
中间四句描写山顶风光:站在高处眺望,云烟变幻多姿,天幕低垂仿佛触手可及,秋风带着露水的凉意。这样幽静的地方自然能避开俗人,作者得以与高僧畅谈佛理。"天低"的描写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让人感受到山顶与天相接的震撼。
最后两句是感悟:富贵荣华(朱缨)不会主动离开人,但这样的佛门净土(福地)却难以常驻。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清净修行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淡然态度。
全诗用登山过程比喻修行之路,通过"俗客"与"高僧"、"朱缨"与"福地"的对比,传递出追求心灵超脱的主题。语言清新自然,写景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寺的幽静与高远。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