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犯·甲辰中秋
竹房苔径小,对日暮、数尽烟碧。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二十五、声声秋点,梦不认、屏山路窄。醉魂幽扬,满地桂阴无人惜。
译文及注释
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江汜冷、冰绡乍洗,素娥堪,菱花再拭。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
急:一本作“息”。汜:一本作“妃”。忺:一本作“欢”。
竹房苔径小,对日暮、数尽烟碧。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二十五、声声秋点,梦不认、屏山路窄。醉魂幽扬,满地桂阴无人惜。
泾:一本作“轻”。
注释
⑴尾犯:词牌名。《词谱》:“词见《乐章集》,‘夜雨滴空阶’词,注:正宫,‘晴烟暮暮’词,注:林钟商。”秦观词名“碧芙蓉”。双调,九十四字为正格。吴词下片第二句添一字,为九十五字变格。上片十句下片八句,各四仄韵。⑵急:一本作“息”。
⑶汜:一本作“妃”。
⑷忺:一本作“欢”。
⑸泾:一本作“轻”。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244年中秋。甲辰年即公元1244年(南宋理宗淳祐四年),根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当时词人四十五岁,尚在苏州。甲辰年是苏姬离去之年,苏姬去后五月为中秋,故有“影留人去”之语。
鉴赏
“绀海”三句,状中秋节的天气。言傍晚时分,天青色的空中飘飞着几朵白云,很快天色转暗,夜暮中飒飒秋风吹落下井边的桐叶。此所谓“一叶落而知秋至”也。“何处”两句,想象语。此处是说:时在中秋,不知道哪一处楼阁造得最高,能最先被圆月的亮光照到?“江汜冷” 三句,写月光。“汜”,即泛;“悰”,快乐也。此言月光照耀得江水像刚清洗过的绡帛一样泛出阵阵冷意,月中嫦娥在中秋佳节也倍觉高兴,将那圆月一再拭拂,使它一尘不染,光照寰宇。“影留”三句,承上启下,转入己的伤别离。此言天上月儿圆,而地上却人分离。惟剩下室中的遗迹尚在。所以圆月虽明亮,可是词人却不愿看到这深夜的明月光从帘隙中透射进来,以免使他看到室中离人的遗物更添悲伤。至末三句,天上地下适成鲜明对比,使人更是倍觉同情词人之生别离。
“竹房”两句,述孤寂。言词人孤身一人在竹屋中深居简出,所以室外的小径,因为无人走动也长出了苔藓。黄昏日斜,独居无聊,惟有仰望碧天,机械地数着朵朵烟霞,打发这无聊的时光。“露蓼”两句,忆年轻时。言词人年轻时候与伊人(即上片“人去”之离人)曾在灵岩山前的采香泾畔相遇,互相认识。“二十五”两句承前,写今之梦境依稀。“二十五”,可解为过去的二十五年时间。词人今年四十五岁,二十五年前刚是二十岁,与上句“年时”(即年轻时候)相吻合。词人说:二十五年过去了,现在我在梦境中已认不清那条两人曾经走过的“屏山”小径了。“醉魂”两句,言己之醉醒两朦胧矣。此言己在过节时,喝得大醉入梦,所以梦中无法认清小径通向哪里,醒后仍醉意熏熏,连满地的桂花都毫不爱惜的践踏过去。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中秋夜独自怀念往事的情景,充满了孤独与怅惘。
上片写中秋夜景。开篇用"绀海""微云""金井"等意象勾勒出幽静的夜晚,凉风中的梧桐声更添寂寥。"何处楼高"暗示主人公在寻找一个能最先看到月光的地方,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江汜冷"以下几句,把月光比作刚洗过的白纱,把月亮比作擦拭过的镜子,突出月光的清澈明亮。但这样美好的月光却照在"帘户照陈迹"上,暗示物是人非的伤感。
下片转入回忆。苔藓小径、暮色中的竹林,营造出幽静孤独的氛围。"露蓼香泾"带出对往事的追忆。"二十五"可能指更漏声,也可能是年龄,配合"声声秋点"强调时间的流逝。"梦不认"说明连梦境都变得陌生,暗示与过去彻底隔绝。最后以"醉魂""桂阴"作结,醉酒的身影与无人欣赏的桂花影相互映衬,将孤独情绪推向高潮。
全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时空转换,展现了主人公在中秋月夜对往事的追忆。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意象都浸透着深深的孤寂与物是人非的怅惘,体现了南宋词含蓄深沉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