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古喻今,通过欧阳修和苏轼两位文豪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归属感的思考。
前四句用对比手法写两位名人:欧阳修虽祖籍颍川却定居别处,苏轼在阳羡置田却未能久居。他们留恋的都不是真正的故乡,暗示人常常在异乡寻找心灵寄托。
中间两句"种橘知何时"用典李衡种橘的典故,表面问种橘时间,实则追问人生归宿。后两句更直白:想回家和妻子商量,可惜没有像李衡妻子那样贤惠的伴侣。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日常小事(种橘、和妻子商量)承载深刻的人生思考
2. 通过两位文豪的遭遇,引发普通人共鸣:我们都在寻找心灵家园
3. 结尾的幽默自嘲(没有贤惠妻子)让沉重话题变得轻松可亲
本质上是在说:人生如寄,我们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橘园",但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需要学会自嘲和释怀。
滕斌
滕斌(1308—1323),一作滕宾,字玉霄。黄冈(今属湖北省)人。主要活动于元武宗至大至英宗至治年间(一三○八-- 一三二三)。 至大年间任翰休学士,出为江西儒学提举,后弃家入天台为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