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泰山时的壮丽景象和内心感慨,充满对自然与权力的敬畏。
前两句写登山场景:使者登上泰山祭坛,云雾缭绕中仿佛看到汉代官员的衣冠。这里用"太乙坛"(古代祭天场所)和"汉衣冠"暗示泰山的历史厚重感,云雾中的幻象更添神秘色彩。
中间四句用夸张手法表现泰山之高:九霄的风能驱散豺狼(比喻奸邪),六月的山上草木却带着寒霜。站在日观峰看人间显得狭小,北望天门又觉得天宫辽阔。这些对比既展现泰山巍峨,也暗含"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这次登山不只是游玩,更怀着治国安邦的抱负。"皇图与泰安"的并提,巧妙地把雄伟泰山与国家安定联系起来,表达作者希望江山永固的愿望。
全诗最妙处在于:表面写登山见闻,实则借泰山之高隐喻治国理想。把自然景观的壮美(如云海、日观峰)与家国情怀自然融合,既让人看到泰山之壮,又感受到作者胸中丘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