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石崇王明君词

晋代何人石季伦,古词始倡王明君。
明君颜色不可见,后世只因颜色论。
自兹词人不一一,其间言语何纷纷。
吾思明君颜色未必美,画工被杀非信史。
汉元嫁后汉成世,边塞年年通汉使。
君王本是好色人,昭阳宫中潴祸水。
岂不学曹瞒念蔡姬,黄金不惜赎峨眉。
又恨明君不制十八拍,思怨谁将心事知。
呜呼江都王女已先嫁,良家之子奚足悲。
妇人出处亦有命,汉室禦戎何失正。
请君谱作琵琶词,莫怨匈奴怨刘敬。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王昭君(明君)的故事为切入点,对历史评价和女性命运进行了深刻反思。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开篇先点出石崇最早写王昭君词,但后人只关注她的美貌("后世只因颜色论"),暗示历史评价的片面性。

2. 中间部分大胆质疑传统说法:
- 认为画工被杀可能是杜撰("非信史")
- 讽刺汉元帝好色却不懂珍惜人才("君王本是好色人")
- 用曹操赎蔡文姬作对比,批评汉元帝不如曹操重才
- 遗憾王昭君没有像蔡文姬写《胡笳十八拍》那样留下作品

3. 结尾升华主题:
- 指出女性命运不由自己("妇人出处亦有命")
- 把矛头指向和亲政策的始作俑者刘敬(汉朝提出和亲政策的大臣)
- 最后两句是全诗主旨:应该怨恨制定错误国策的人,而非匈奴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
- 跳出"红颜祸水"的传统视角
- 质疑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 把批判重点放在决策者而非女性或外族身上
- 表现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怀

语言上运用对比手法(汉元帝vs曹操)、反问句式增强说服力,结尾的"莫怨匈奴怨刘敬"直接点明主旨,发人深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