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拜访友人蒋学正的隐居处"三径庵"时所写,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了两种不同生活态度的对比。
前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开篇:社会上的人们都羡慕那些高官显贵("鸣珂"指官员车马的装饰),而蒋学正却选择隐居,独自在书斋里品读诗书。这里用"纷纷"形容世俗的浮躁,用"独哦"突出友人的清高。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友人的隐居生活:"三径"指隐居的小路,说这些路虽然平坦但鲜有人走;"一庵"虽简陋却能挡住世俗的颓败风气。接着用陶渊明"归去来兮"的典故,说友人选择田园生活从不后悔,再看房前屋后苍翠的松柏,更显环境清幽。
最后两句作者自嘲:虽然自己看似清闲,其实内心并未真正超脱。结尾用"不知何日再相过"的日常口语,既表达对友人的敬慕,也透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留下余韵。
全诗妙在:
1. 用"鸣珂"与"独哦"、"坦路"与"颓波"等对比,突出隐士的高洁
2. "松柏绕舍"的景物描写暗喻友人品格
3. 结尾的自我调侃让说理不显生硬
4. 语言平实如话,就像朋友间的闲聊记录
通过这次拜访,作者在羡慕友人隐居生活的同时,也反思了自己"身闲心不闲"的状态,引发读者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史才
(?—1162)明州鄞县人。史简孙。徽宗政和八年进士。高宗绍兴二十三年除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以贻书李光,为秦桧党羽所诬,落职提举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