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渡过曹娥江时的所见所感,既有生动的自然风光,也有深沉的历史感慨。
开头两句写渡口景色:船帆落下时仿佛与云朵齐平,江边盛开的鲜花与江水相映成趣。这里用"帆与云平"的夸张手法,展现开阔的江面;"花映明"则勾勒出春日明媚的江景。
中间四句转入对沿岸风物的描写:两岸人家通向海岛,整条江的风光伴随着潮声。这里"通海屿"暗示江海相连的壮阔,"送潮声"则让画面有了声音的维度。接着笔锋一转,提到残碑已看不清蔡邕的篆刻,但孝女庙依然留存着曹娥的故事。通过"断碑"与"古庙"的对比,凸显历史变迁中不朽的精神价值。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叹息自己常年奔波使鬓发斑白,带着书本和宝剑却辜负了平生抱负。这里"繁客鬓"形象表现旅途劳顿,"书剑负平生"则道出读书人壮志难酬的遗憾。
全诗以渡江为线索,将眼前景、历史事、心中情自然融合。写景时色彩明丽(云、花、海屿),抒情时含蓄深沉(叹韶华、愧抱负),在时空交错中展现了中国文人特有的山水情怀与历史意识。特别是"孝女庙"的典故,既点出曹娥江得名的由来,又暗含对传统美德的追慕,使简单的渡江经历有了文化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