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写给一位名叫沛禅师的僧人的,表达了对禅师修行境界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前四句介绍了禅师的背景:他曾在南岳衡山和湘江、沅水一带修行游历,如今在沃洲山(佛教名山)安度晚年,名声与东晋高僧支遁(支公)齐名。这里用"沃洲""支公"两个佛教典故,暗示禅师是得道高僧。
中间四句描写禅师的修行境界:他传播纯净的佛教教义于荆楚吴越之地,以佛法化解人们的杀生之业。达到了"观空"(看破红尘)却不被外物沾染,面对任何境遇都能保持内心安宁的境界。这是佛教修行的至高境界。
最后四句转向诗人自己:禅师独居山中,门外是层叠青山。而诗人自己则一直梦想着去天台山(佛教圣地)修行,暗示总有一天会背着书箱(负笈)去追随禅师学习。这里"幽梦"二字用得巧妙,既指深藏的愿望,又暗合佛教"如梦如幻"的思想。
全诗通过对比禅师的修行成就和自己的向往,表达了对佛门清净生活的憧憬。语言清新自然,用典恰当而不晦涩,最后以景结情,留下悠远余韵。诗中"观空色不染,对境心自惬"两句,尤其精炼地概括了禅修的境界,堪称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