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夜神泉官满再别同官

有客有客白其马,日倚垂杨问行者。
式微式微胡不归,未归满耳闻别诗。
断弦再续情绪恶,别酒重稔味如蜡。
袖中虽有金错刀,满镜愁云莫能割。
是时月露秋平分,庭前唤月月不应。
就令唤得山头月,照我离筵越愁绝。
陶靖节,潘安仁,
种秫满畦花满城。潘花陶酒总陈亦,
不如昭文氏之琴不鼓无亏成。芭蕉漱漱连夜雨,
桂子纷纷落庭户。旅雁无俦雇影单,
明朝且响龙岩去。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中秋前夕(八月十四夜)诗人即将离开神泉官署时,与同僚们依依惜别的场景。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离别时的复杂心绪,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画面感十足的离别现场
开头就像电影镜头:一位骑着白马的客人(诗人自己)整天倚着柳树询问启程时间。"式微式微胡不归"化用《诗经》,表面说天色已晚为何不回家,实际暗喻"官场这么艰难为何还不归隐"。这时听到的都是送别的诗句,就像断了的琴弦再接上总不顺畅,饯行酒再喝也索然无味。

2. 巧用月亮表达孤独
中秋前夕本该是赏月的好时节,但诗人"唤月月不应"——这个拟人写法很妙,月亮都不理他,暗示连自然景物都冷漠对待他的离别。后文提到陶渊明(种高粱酿酒)、潘安(种花)的闲适生活,却说这些都比不上"不弹的琴"(暗喻保持沉默),体现他想逃避离别的痛苦。

3. 结尾的象征手法
最后四句突然转入景物描写:夜雨打芭蕉、桂花飘落、孤雁单飞,这些都在烘托诗人像"旅雁"般孤独的形象。"龙岩"可能是目的地,用"响"字形容出发,有种孤独的回响感。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抽象离愁具象化:断弦的琴、没味道的酒、不应的月亮、打湿的芭蕉、飘落的桂花,这些日常事物都成了离别的见证者。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伤心,但通过这些意象,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那种"满镜愁云莫能割"的忧郁。

吴泳

吴泳(约公元1224年前后在世),字叔永,潼川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嘉定元年(公元1209年)第进士。累迁著作郎,兼直舍人院。应诏上书,颇切时要。累迁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后进宝章阁学士,知温州,以言罢。泳著有鹤林集四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