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山

沧江括地维,瀛海包天根。
赭山驾长虹,校与他山尊。
秦王昔驱石,一一皆东奔。
鞭此不为动,骨立余殷痕。
祇今数千年,独喜岿然存。
潮汐靡不由,终古相吐吞。
伊余董蔬导,出入宜穷源。
拿舟涉洪波,周历惊心魂。
幸使井里安,夷险非所论。
努力凌绝顶,列宿高可扪。
大江自西来,潮势互飞翻。
坡陀触潆洄,水石声相喧。
于兹悟治理,扼要先蛟门。
登顿跨龙脊,不觉烟岚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赭山(今浙江海宁钱塘江口的一座山)的壮丽景色,同时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治理之道的思考。

第一部分:山的雄伟(前八句)
诗人用夸张手法写赭山像横跨沧江的长虹,比其他山更威严。传说秦始皇曾用神鞭驱赶石头修桥,别的石头都跑了,唯独赭山纹丝不动,至今还留着被鞭打的痕迹。这些描写突出了赭山坚韧不拔的特质。

第二部分:潮水的力量(中间八句)
写赭山千百年来始终屹立在江海交汇处,每天吞吐潮汐。诗人说自己奉命来治理水利,乘船考察时被汹涌的波涛震撼。他认为只要百姓平安,个人冒险不算什么。这里通过潮水的永恒运动,暗喻社会治理需要把握自然规律。

第三部分:登高悟道(最后八句)
诗人登上山顶,伸手仿佛能摸到星星,看到长江和潮水相互激荡,水石相撞发出轰鸣。这番景象让他领悟到:治理的关键在于控制要害(诗中"蛟门"指险要关口)。最后以暮色中跨坐山脊的画面结束,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自然结合:坚毅的山、不息的潮,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做人做事的道理。诗中"鞭石"的传说和"蛟门"的比喻,既生动又有深意,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山水背后的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