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送别一位叫周石崖的官员,他刚处理完鲁地的案件准备回朝。全诗用简单有力的语言,赞美了周石崖的才能和品德。
前两句直接夸周石崖才华出众("才雄"),品德高尚堪比古人("高谊")。中间四句通过具体场景展现他的工作:在鲁地处理案件时体察民情("陈诗""览俗"),就像登上泰山看群山显得渺小(比喻他见识超群),又像探寻洙水源头般洞察透彻(比喻他明察秋毫)。最后两句写他回朝后,一定能向皇帝提出好建议("献纳"),启发圣明决策("发宸聪")。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登山观水比喻人物能力,形象生动
2. 把官员办案写得像文人采风,体现儒雅风范
3. 结尾暗含对朝廷纳谏的期待,立意积极
这种送别诗不写离愁,而是通过赞美对方来传递期许,展现了唐代文人官员之间的君子之交。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