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国家危难之际,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他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坚定信念。
首联“八表同昏草露深,西风愁绝不成吟”,描绘了一幅昏暗凄凉的景象:整个世界仿佛都被黑暗笼罩,草上的露水显得格外沉重,西风呼啸,让人感到无尽的忧愁,以至于无法吟诗作赋。这里,作者用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沉重与不安,暗示国家正处于困境之中。
颔联“申包胥有伤时泪,南霁云无食肉心”,引用了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申包胥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在国家危难时,他痛哭流涕,最终求得秦国的援助;南霁云则是唐代的忠勇将领,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从不贪图享乐。作者借用这两个人物,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以及愿意为国家付出一切的决心。
颈联“日月重光天与子,山河正统古犹今”,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他认为,黑暗终将过去,光明会重新照耀大地,这是天命所归。国家的正统与传统,从古至今从未改变,未来也必将延续。这里,作者用“日月重光”象征国家的复兴,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坚定信念。
尾联“微生千里间关意,净洗妖氛待相霖”,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决心和期盼。尽管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但他愿意千里奔波,为国家尽一份力。他期待能够清除国家的邪恶势力,迎来新的生机和希望。“相霖”在这里象征着国家的恩泽与庇佑,作者希望国家能够在困境中得到拯救,重获新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历史典故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他愿意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决心。诗中既有对现实的忧虑,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一个爱国者的赤诚之心。
萧立之
萧立之(一二○三~?)(生年据本集卷下《壬午元日试笔……》“年似渭滨人样子”、“记前壬午甫能冠”推定),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宋亡归隐。有《冰崖诗集》二十六卷,已佚。明弘治十八年九世孙敏辑刊《冰崖公诗拾遗》三卷。事见本集末附萧敏《识后》,明嘉靖《赣州府志》卷九有传。萧立之诗,以《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八年刻本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