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山
欲为龙池游,束装戒蓐食。
鸡鸣天未曙,呼儿重蜡屐。
潆洄溯寒溪,砍荦疲乱石。
迢迢万丈岭,宛转苍龙脊。
山高吐朝气,恍不辨咫尺。
俯听雷雨声,仰逐猿猱迹。
委蛇度花坞,绿净草可席。
喜如出笼槛,身轻飞鸟掷。
不辞双足茧,远探蛟龙窟。
传闻此山巅,旧有沧海色。
迩来三十年,潭湫亦枯荻。
至今应江潮,尚浮鸥鹭集。
至理竟未解,对之空太息。
不如西湖游,挥篙泛瑶碧。
鸡鸣天未曙,呼儿重蜡屐。
潆洄溯寒溪,砍荦疲乱石。
迢迢万丈岭,宛转苍龙脊。
山高吐朝气,恍不辨咫尺。
俯听雷雨声,仰逐猿猱迹。
委蛇度花坞,绿净草可席。
喜如出笼槛,身轻飞鸟掷。
不辞双足茧,远探蛟龙窟。
传闻此山巅,旧有沧海色。
迩来三十年,潭湫亦枯荻。
至今应江潮,尚浮鸥鹭集。
至理竟未解,对之空太息。
不如西湖游,挥篙泛瑶碧。
现代解析
这首诗《千顷山》讲的是一个人大清早出发去龙池山探险的经历和感受,读起来像一篇充满画面感的旅行日记。
第一部分:出发的兴奋(前6句)
诗人天没亮就起床准备,叫醒孩子、检查装备(蜡屐是防滑的登山鞋),像我们今早要去郊游一样兴奋。他们沿着冰冷的溪流走,踩着乱石艰难前进,山路像龙背一样又高又曲折。
第二部分:登山的奇幻体验(中间10句)
爬到高处时,晨雾弥漫得连近处都看不清,却能听到山下雷雨声(说明他们在云层之上),还要学猴子攀爬。穿过开满野花的山谷时,绿草地像天然地毯,诗人突然感觉自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哪怕脚磨出茧子,也要去看传说中的"蛟龙窟"(可能指山里的深潭)。
第三部分:传说的失落(后8句)
听老人说山顶曾是大海,如今连水潭都干涸长满芦苇,只有江潮来时才见白鹭聚集。诗人觉得大自然的变化难以理解,有点失望,最后开玩笑说"还不如去西湖划船玩"。
诗的魅力在于:
1. 像电影镜头:从凌晨准备装备→爬山遇雾→听见"云端雷雨"→突然遇见花海,画面感极强。
2. 真实感:不美化登山过程,写乱石硌脚、迷路、失望,反而显得可爱。
3. 现代人也能共鸣:那种"听说网红景点很美,结果去了发现不过如此"的体验,古今相通。
诗人表面写爬山,其实在说人生追求: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虽然山顶的"沧海"消失了,但途中遇见的云海、花坞、自由的感觉,才是真正收获。
章槱
章槱,学者称南塾先生,昌化(今浙江临安西)人。宁宗开禧元年(一二○五)进士,官玉山主簿。事见清乾隆《昌化县志》卷一三。今录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