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

小窗兀兀守更残,案上诗书亦懒观。
频剪烛花听夜雨,尽垂帘影隔春寒。
破除梦幻从头了,安置身心向下看。
老子静中消日月,全然不似客长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夜里独坐书房的文人形象,通过细腻的生活场景传递出超脱世俗的心境。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深夜的书房里,油灯芯结着烛花,窗外春雨淅沥,帘幕低垂挡着寒意。主人公懒得看书,只是反复修剪灯花、听着雨声发呆。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百无聊赖的春夜氛围。

后四句是心理独白:诗人决定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破除梦幻"),安顿好自己的身心("安置身心")。最后两句最妙——他说自己在这宁静中消磨时光,完全不像那些在长安城里奔波劳碌的过客。这里的"长安"象征名利场,而"老子"的自称带着几分洒脱。

全诗魅力在于用日常小事(剪灯花、听雨)展现精神境界,把"躺平"写出了哲学高度。诗人不是真的懒散,而是选择用静思代替盲从,在独处中找到内心的安宁。这种"佛系"生活态度,对现代人也有启发意义。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