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渡淮河
夕景散濠梁,周回淮水外。
方之大江滨,渺尔一衣带。
波涛起其中,于焉亦气槩。
沙明月在湖,树静风生濑。
忆昔漆园公,观澜心自快。
鱼水本忘情,远人欣所爱。
我来一苇渡,浮云惊世代。
乐意付水滨,徒兹发感慨。
鸥鹭各呈声,荇藻争作态。
万虑俱东流,萧然鸣天籁。
方之大江滨,渺尔一衣带。
波涛起其中,于焉亦气槩。
沙明月在湖,树静风生濑。
忆昔漆园公,观澜心自快。
鱼水本忘情,远人欣所爱。
我来一苇渡,浮云惊世代。
乐意付水滨,徒兹发感慨。
鸥鹭各呈声,荇藻争作态。
万虑俱东流,萧然鸣天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昏时分渡过淮河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与历史典故的交织,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情怀。
开篇用夕阳洒在濠梁(桥梁)的画面拉开序幕,淮河在暮色中像一条衣带般蜿蜒。这里用"衣带"的比喻,既写出河流的纤细柔美,又暗示它连接着古今的纽带。接着描写波涛的气势和月照沙洲的静谧,一动一静间展现自然的壮美与幽深。
诗中巧妙融入两个典故:庄子(漆园公)观鱼体会逍遥之乐,以及达摩"一苇渡江"的禅意。这些典故不着痕迹地融入景物描写,比如用"鱼水忘情"呼应庄子典故,用"一苇渡"暗合达摩故事,既增添了文化底蕴,又自然过渡到诗人的感悟。
最后四句是全诗精华:鸥鹭鸣叫、水草摇曳的生机勃勃,与诗人"万虑东流"的释然形成有趣对比。就像坐在河边听自然交响乐,所有烦恼都随流水远去,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诗人通过这次渡河获得的精神洗礼。全诗以景启情,由实入虚,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