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仲祠下见先太仆手墨涕泪染毫成八韵
舟维水市寒,远见任城暮。
两岸积人烟,有祠祀子路。
前阀垂丹青,后箧开铅素。
惊看父手题,悲使儿魂仆。
铮铮言可闻,簌簌泪如注。
只今蒲绿深,何似淮黄怒。
事嗟往境驰,政觉留神顾。
怜予负笈趋,此去将谁遇。
两岸积人烟,有祠祀子路。
前阀垂丹青,后箧开铅素。
惊看父手题,悲使儿魂仆。
铮铮言可闻,簌簌泪如注。
只今蒲绿深,何似淮黄怒。
事嗟往境驰,政觉留神顾。
怜予负笈趋,此去将谁遇。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儿子在乘船经过父亲祠堂时的悲痛心情,语言质朴却情感浓烈,像一封穿越时空的家书。
场景与情感:
开头用"寒""暮"二字定下基调,诗人乘船经过繁华水市,远远望见父亲("太仆"指官职)的祠堂。两岸人烟稠密,祠堂里供奉着先贤子路(孔子弟子,以忠勇著称),但诗人眼中只有父亲留下的字迹。当看到父亲亲笔题写的字("手墨")时,他瞬间崩溃痛哭,泪水甚至打湿了毛笔("涕泪染毫")。
细节的震撼力:
最动人的是"惊看父手题,悲使儿魂仆"这两句——突然见到父亲笔迹的冲击,让儿子悲伤到几乎昏厥。后面用"铮铮"形容字迹的刚劲,仿佛能听见父亲生前的教诲;用"簌簌"描写泪如雨下,画面感极强。
今昔对比:
眼前是安静的绿色蒲草("蒲绿深"),但诗人想起父亲当年像浑浊汹涌的淮河("淮黄怒")一样刚烈的模样。时间流逝的无奈感扑面而来:往事飞驰而去("往境驰"),唯有父亲的精神似乎还在注视着他("留神顾")。
孤独的自省:
结尾两句最戳心窝。诗人背着书箱("负笈")匆忙赶路,忍不住自问:这一路上,还能遇到父亲这样的人吗?看似简单的疑问里,藏着对父亲的崇敬、对无人指引的惶恐,以及深沉的思念。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哽咽着诉说心事。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看见亲人笔迹瞬间破防"的真实感。我们都有过类似体验——偶然翻到逝去亲人的字条、听到一段录音时,那种混合着温暖与心痛的冲击。诗人把这种体验写得极具画面感,让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