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哀愁的湖中夜景,借古抒怀,表达了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深切怀念。
前两句"南云哭重华,水死悲二女"用典故起兴:南边的云彩仿佛在为舜帝(重华)哭泣,湖水似乎在哀悼舜的两位妃子娥皇、女英。这里用自然景物拟人化,营造出整个天地都在悲伤的氛围。
中间四句展现了一幅朦胧的湖上夜景:远处青山如黛,却找不到逝者遗骨所在;夜色中隐约传来水上琴瑟之声,仿佛有神灵降临北岸。这些意象既真实又虚幻,把读者带入一个似梦似幻的境界。
最后两句"万古一双魂,飘飘在烟雨"是全诗点睛之笔:那对传说中的痴情魂魄,穿越时空在烟雨中若隐若现。诗人将瞬间的景物感受升华为永恒的情感象征,让普通的湖景承载了千年不灭的思念。
全诗妙在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景物水乳交融,用湖上常见的烟雨、琴声、远山等元素,编织出一个亦真亦幻的哀愁世界。不需要知道具体典故,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怅惘之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所在。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