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玄英故居①
舣舟鸬鹚港,白云满高原。
借问玄英居,遗搆无复存。
精灵几百载,山鬼凭幽昏。
独遗文字香,隐隐草树根。
转盼东山麓,彷佛见柴门⑴。
啼猿助悽恻,亦复销我魂。
渔父促归桡(嘉靖本作徘徊日将暮),牛羊下前村。
长揖者谁子,未识情已温。
云十有六叶,咸通之耳孙。
缅思幽人后,风雅天所敦。
相携就茅屋,一笑酌瓦尊。
借问玄英居,遗搆无复存。
精灵几百载,山鬼凭幽昏。
独遗文字香,隐隐草树根。
转盼东山麓,彷佛见柴门⑴。
啼猿助悽恻,亦复销我魂。
渔父促归桡(嘉靖本作徘徊日将暮),牛羊下前村。
长揖者谁子,未识情已温。
云十有六叶,咸通之耳孙。
缅思幽人后,风雅天所敦。
相携就茅屋,一笑酌瓦尊。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唐代诗人方干(字玄英)故居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的交织,表达了对先贤的追思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开头四句写实景:诗人停船在鸬鹚港,看到白云笼罩的高原。打听方干故居,却发现早已不存。这里用"白云"营造缥缈氛围,暗示时光流逝、物是人非。
中间八句虚实结合:诗人想象方干的"精灵"仍在山中徘徊,虽然房屋消失,但文字(诗作)的芬芳仿佛还留在草木间。转头望向东山脚,恍惚看见当年的柴门。猿啼声更添凄凉,让人心神触动。这里用"山鬼""精灵"等意象,将现实与传说交融,突出方干诗文的生命力。
随后六句写人情:渔夫催促返航,暮色中牛羊回村。偶遇一位自称方干十六世孙的村民,虽素不相识却倍感亲切。这里通过日常场景(渔夫、牛羊)和温暖相遇,将历史拉回现实,暗示文化血脉的延续。
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遥想方干这样的隐士,认为风雅诗文是上天所钟爱的。于是与村民携手入茅屋,用粗陶杯共饮,相视一笑。结尾的"瓦尊"(陶制酒杯)与开头的"白云"呼应,用质朴的生活场景传递出超脱世俗的境界。
全诗以"寻访不遇"为线索,将荒废的故居、飘渺的传说、质朴的村民和永恒的诗意串联起来,表达了文化传承的永恒价值。诗中"文字香"的比喻尤为精妙,将抽象的诗文影响力转化为可感知的草木芬芳,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艺术超越时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