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题咏二首

地接熊湘尾,天开龙寿山。
精蓝依石峡,远岫点烟鬟。
青草渺茫外,黄陵顾盼间。
攀缘寻古迹,足倦不知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黄陵时的所见所感,用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结合,表达了对古迹的追寻和流连忘返的心情。

首联“地接熊湘尾,天开龙寿山”点明黄陵的地理位置——它连接着熊山和湘江的尾端,而龙寿山仿佛被天意开辟出来。这两句用宏大的视角展现了黄陵所处的壮阔山水环境。

颔联“精蓝依石峡,远岫点烟鬟”将镜头拉近:精巧的寺庙(精蓝)依傍着石壁峡谷,远处的山峰像女子盘起的发髻,笼罩在薄雾中。这里用“烟鬟”形容山色,既写实又带着诗意想象。

颈联“青草渺茫外,黄陵顾盼间”转向更广阔的视野:无边的青草延伸到远方,而黄陵在诗人环顾之间显得格外醒目。一远一近的对比,突显了黄陵在自然中的存在感。

尾联“攀缘寻古迹,足倦不知还”直接抒情:诗人攀爬探寻古迹,即使脚走累了也不愿返回。最后一句用“不知还”的直白表达,传递出沉醉于历史与自然中的忘我状态。

全诗通过空间由远及近、再由实景到感受的层层推进,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怀融合。诗人没有刻意使用深奥典故,而是用“烟鬟”“顾盼”等生活化比喻,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他眼中黄陵的灵秀,以及探索古迹时那种忘记疲惫的投入感。这种对自然与历史的朴素热爱,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林采

林采,字伯玉,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大声孙。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知遂昌县(清康熙《遂昌县志》卷五)。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二),知湘阴(《周文忠集》卷一八七)。宁宗庆元六年(一二○○),除监察御史。嘉泰元年(一二○一),行殿中侍御史兼侍讲(同上书崇儒七之二五)。二年,权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四年,出知太平州,改知绍兴府。开禧三年(一二○七),知平江府。嘉定六年(一二一三),由知贵州任罢(同上书职官七四之四六)。今录诗四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