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云峰
对岭天在山,白云满晴目。
漏出云影中,青苍插峰足。
峰足倏复冥,天首芙蓉矗。
东峰云是松,西峰云是瀑。
云天一东西,互见峰峰绿。
卷之仙人衣,孤映窅白鹄。
倏忽海帆张,蓬蓬涨虚壑。
云熊何变幻,灵峰为舒缩。
宕云七十峰,藏之一峰腹。
其下海穴蟠,龙气各相属。
每当大火交,一缕嘘万族。
无雷潭响奔,不雨林光沐。
明晦势多端,雷雨亦翻覆。
猿鸟应有声,各不辨崖谷。
长看云断边,僧寮白烟续。
看云是看峰,何在循其麓。
我看此峰云,隔岭妙相瞩。
试坐马鞍顶,快览过朝旭。
漏出云影中,青苍插峰足。
峰足倏复冥,天首芙蓉矗。
东峰云是松,西峰云是瀑。
云天一东西,互见峰峰绿。
卷之仙人衣,孤映窅白鹄。
倏忽海帆张,蓬蓬涨虚壑。
云熊何变幻,灵峰为舒缩。
宕云七十峰,藏之一峰腹。
其下海穴蟠,龙气各相属。
每当大火交,一缕嘘万族。
无雷潭响奔,不雨林光沐。
明晦势多端,雷雨亦翻覆。
猿鸟应有声,各不辨崖谷。
长看云断边,僧寮白烟续。
看云是看峰,何在循其麓。
我看此峰云,隔岭妙相瞩。
试坐马鞍顶,快览过朝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多变的云海山景图,语言灵动充满想象力,核心魅力在于用动态的笔触展现自然的神奇。以下分点解析:
1. 云与山的捉迷藏
开篇"白云满晴目"瞬间将读者拉入云海世界。诗人用"漏出""插""矗"等动词,让云和山像调皮的孩子——云缝中刚露出青黑山脚,转眼又被吞没;山顶时而如芙蓉绽放,时而又被东西两峰的松影、瀑布般的流云覆盖。这种动态感让人仿佛在看一场大自然直播。
2. 奇幻的比喻王国
把云比作"仙人衣""海帆",山峰在云中"舒缩"像在呼吸;"云熊"的比喻更绝,说云像巨熊般变幻形体。最震撼的是"宕云七十峰,藏之一峰腹",仿佛一座山就能吞下无数山峰,夸张手法凸显云的磅礴气势。
3. 神秘的自然力量
"龙气""大火交"等句暗藏玄机——山底似有龙潜伏,云海翻腾时像龙在吐息;"无雷潭响奔"等矛盾描写(没下雨却有水声,晴天树林反现水光)营造出秘境感,让人联想到《西游记》里的仙山。
4. 观景的哲学
结尾点题:看云就是看山,何必非要爬山?就像现在很多人旅游拍照发朋友圈,诗人却说静坐"马鞍顶"远眺,胜过匆忙打卡。这种"隔岭相瞩"的欣赏方式,暗含中国传统审美中"距离产生美"的智慧。
全诗如IMAX大片般展现云海奇观,但比特效更珍贵的是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知。他用文字搭建的4D影院里,我们能触摸到一千年前那片湿润的云气,听到猿鸟在雾中的啼鸣,这才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