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四十首 其十三 酬漂母

王孙落魄无知者,手把长竿钓城下。
城边漂母哀王孙,每日相逢进一餐。
丈夫得食母意毕,岂望将来更报恩。
钓竿一掷仗剑走,龙变云蒸骇九有。
锦衣此日归故乡,独奉千金酬漂母。
贫贱英雄最可怜,肯因富贵忘当年。
区区一饭尚如此,推食解衣何待言。
君不见,南昌亭长小人也,召见犹蒙赐百钱。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讲述了一个关于感恩和不忘初心的故事,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展现了人性和价值观的差异。

首先,诗词的开头描绘了一个落魄的王孙(贵族后裔),他孤独地在城下钓鱼,生活窘迫。这时,城边的一位普通妇女(漂母)看到他,心生怜悯,每天都给他送一顿饭。这种行为并非出于期望回报,而是纯粹出于同情和善良。这种无私的帮助,体现了漂母的高尚品格。

接着,诗词提到王孙后来发迹,成为有权有势的人,但他并没有忘记当年的恩情。他特意回到故乡,拿出千金来报答漂母。这一行为不仅表达了他对漂母的感激,也体现了他不忘初心的品质。即使身处高位,他依然记得自己曾经的低谷,记得那些在他困难时帮助过他的人。

然而,诗词的结尾通过对比南昌亭长(一个小官员)的行为,进一步强化了主题。南昌亭长虽然也得到了王孙的召见,但他只得到了区区百钱的赏赐。这暗示了那些趋炎附势、只看重利益的人,最终得到的回报是有限的。而那些真正善良、无私的人,虽然不求回报,却往往得到更大的尊敬和回报。

整首诗词通过讲述王孙和漂母的故事,强调了感恩和不忘初心的重要性。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记住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并且用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们。同时,诗词也批评了那些只看重利益、趋炎附势的人,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在的品格,而不是外在的权势和财富。

这首诗词的魅力在于它通过简单的故事和对比,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价值观的差异,让读者在感动中思考人生的真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