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拜访和靖先生(北宋隐士林逋)墓时的所见所感,用自然景物和日常细节传递出对隐士风骨的追慕与时光流逝的怅惘。
前四句聚焦墓主品格:开篇用"灵光千古"形容墓主精神不朽,就像墓旁几株梅花始终保持着高洁风骨。"小结巢居"指林逋当年在西湖结庐隐居的往事,"笼鹤"暗用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表达"隐士已逝,仙鹤何年归来"的物是人非之感。
后四句转为环境描写:暮色中澹烟流水、斜阳芳草营造出静谧氛围,新亭与古墓的对比暗示时光流转。最动人的是结尾——诗人本要离去,却被林间初升的月亮留住脚步,此时湖上忽然传来渔歌。这个细节巧妙传递出:隐士虽已作古,但湖畔生活仍在继续,仿佛他的精神仍通过这片山水延续。
全诗妙在"以景藏情":通过梅花、鹤、烟波、渔歌等典型意象,将哲理思考融入西湖暮色。我们不仅能看见诗人徘徊的身影,更能感受到他对隐逸文化的向往,以及面对永恒自然时那种淡淡的、带着温度的惆怅。
周鼎
(1401—1487)浙江嘉善人,字伯器,一名铸,字九鼎。博览群书。正统中参赞军务金濂辟为幕僚,从至福建。旋授沭阳典史,为王竑所恶,罢官归。遨游三吴,卖文为生。与修《杭州府志》。有《桐村集》、《疑舫集》、《土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