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西涧过龙岩途中瞻眺
山泽春明丽,林树郁峭茜。
游步何从起,涉涧行屡转。
幽泉响层曲,蔓草绵芳甸。
在岸心已遂,经丘始回面。
岩崖骤谁创,岚岭遥自荐。
苍梧凝阴吹,彤霞散晴电。
庵蔼蒙笼间,一水光练练。
沉沉潭洞古,潜龙不复见。
观颐委物育,解作凝神变。
临深备戒慎,登高欲瞑眩。
游目信虚无,探已有常恋。
灵芝事暧昧,采薇庶游衍。
行已东郊归,祈年急视膳。
游步何从起,涉涧行屡转。
幽泉响层曲,蔓草绵芳甸。
在岸心已遂,经丘始回面。
岩崖骤谁创,岚岭遥自荐。
苍梧凝阴吹,彤霞散晴电。
庵蔼蒙笼间,一水光练练。
沉沉潭洞古,潜龙不复见。
观颐委物育,解作凝神变。
临深备戒慎,登高欲瞑眩。
游目信虚无,探已有常恋。
灵芝事暧昧,采薇庶游衍。
行已东郊归,祈年急视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山野间的壮丽景色和诗人漫步其间的感悟,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画面感。
开篇用"春明丽"点出季节,山林郁郁葱葱("林树郁峭茜"),为全诗定下明快的基调。诗人沿着溪涧曲折前行("涉涧行屡转"),耳边是层层叠叠的泉水声,眼前是蔓延的芳草,这些细腻的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走到高处回望时,突然出现的悬崖峭壁("岩崖骤谁创")和远山云雾("岚岭遥自荐")带来视觉冲击。诗中用"晴电"形容霞光,用"光练练"描写水面,这些新颖的比喻让自然景观更显灵动。
后半段由景入情,看到幽深的潭水时,诗人联想到潜龙的传说,进而思考万物生长的奥秘("观颐委物育")。登高时的眩晕感("登高欲瞑眩")让他体会到对大自然的敬畏,最终以回家吃饭("祈年急视膳")这样生活化的结尾收束,在玄思之后回归朴实的人间烟火。
全诗就像一部山水纪录片:镜头从近处的花草泉水,慢慢拉到远山云雾,最后定格在深潭,配合着诗人的哲学思考。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对自然既向往又敬畏的矛盾心情,以及最终回归日常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