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学使
学使夜宴朝自经,大吏往视闻哭声。
父涕不止弟跪迎,遗笔惨淡诉不平。
云有同乡合浦令,正机其名何其姓。
明欺暗算事不定,一死上报天子圣。
大吏驰驿闻,学臣言有因。
去夏试廉州,说令书云云。
令上谒,面请托,未可知,通恶幕,事下太守张,太守上状钤以章。
令无夤缘内外作奸事,反覆不及请托字。
科场请托吁可惊,按律不问行未行。
当时不难摄令使对簿,移书学使指实期分明。
两造具在事立辨,是岂疑岳忧难成。
学臣返旆况屡见,语不及此非人情。
安人息事亦政体,讵料贵客能捐生。
即今此狱莫穷竟,谁起九原同折证。
或传牍背奴有词,渡海风涛得心病。
海外归来正及秋,历试广惠潮三州。
不闻心病致慌惚,渡海安稳有弟同归舟。
此为致死由,此语恐未实。
披发何由诉大荒,苦海魂迷招不得。
吁嗟乎,昔之学使在教士,今日好官足欢喜,君亦犹夫众人尔。
君知畏,君知耻,虑污名,乃至此。
人皆腼然生,彼独留然死。
律以大义无恕词,苟非其人莫轻訾。
寄语大吏弗尔恼,富贵由来多寿考。
父涕不止弟跪迎,遗笔惨淡诉不平。
云有同乡合浦令,正机其名何其姓。
明欺暗算事不定,一死上报天子圣。
大吏驰驿闻,学臣言有因。
去夏试廉州,说令书云云。
令上谒,面请托,未可知,通恶幕,事下太守张,太守上状钤以章。
令无夤缘内外作奸事,反覆不及请托字。
科场请托吁可惊,按律不问行未行。
当时不难摄令使对簿,移书学使指实期分明。
两造具在事立辨,是岂疑岳忧难成。
学臣返旆况屡见,语不及此非人情。
安人息事亦政体,讵料贵客能捐生。
即今此狱莫穷竟,谁起九原同折证。
或传牍背奴有词,渡海风涛得心病。
海外归来正及秋,历试广惠潮三州。
不闻心病致慌惚,渡海安稳有弟同归舟。
此为致死由,此语恐未实。
披发何由诉大荒,苦海魂迷招不得。
吁嗟乎,昔之学使在教士,今日好官足欢喜,君亦犹夫众人尔。
君知畏,君知耻,虑污名,乃至此。
人皆腼然生,彼独留然死。
律以大义无恕词,苟非其人莫轻訾。
寄语大吏弗尔恼,富贵由来多寿考。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学使(古代负责科举考试的官员)在夜宴后上吊自杀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官场黑暗和人性挣扎。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事件经过(开头到"一死上报天子圣")
用白描手法交代学使自杀现场:大官来查看时听到哭声,父亲痛哭弟弟跪迎,遗书里控诉同乡合浦县令正机对他明欺暗算。学使用死来向皇帝表明清白,暗示遭遇了不公。
2. 调查过程("大吏驰驿闻"到"讵料贵客能捐生")
官府调查发现:去年夏天学使在廉州考试时,县令曾私下请托(走后门)。虽然太守调查后说没有行贿证据,但诗中暗示这种科举舞弊按律该严惩。奇怪的是学使返程多次却只字不提,最终突然自杀。
3. 疑点分析("即今此狱莫穷竟"到"此语恐未实")
作者质疑官方说学使是因渡海得心病自杀的说法:他弟弟证明渡海时很安稳,之后还正常监考三州,这个理由站不住脚。
4. 深刻讽刺(最后部分)
点出悲剧根源:现在的官员只想着当"好官"讨欢喜,学使虽然知道廉耻选择自杀,但本质上和那些厚脸皮活着的人没区别。最后讽刺地说"富贵的人总长寿",暗示官场黑暗让正直者难以生存。
艺术特色:
- 用叙事诗形式揭露官场黑幕,像纪实报道一样层层推进
- 通过对比(活着的人与死者)和反讽("好官足欢喜")增强批判力度
- 语言通俗如"明欺暗算""虑污名"等,直指人心
- 结尾"富贵由来多寿考"的讽刺,点破官场潜规则
核心思想:
通过一个学使被逼自杀的案例,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官场黑暗。批判那些道貌岸然的官员,同情但又质疑自杀者的选择,反映在腐败体制下,连死亡都难以证明清白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