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兰花为主题,通过几个层次展现了兰花的高贵品格和诗人的情感。
前四句讲兰花的历史地位:古人喜欢佩戴兰花,因为它象征君子的美德。孔子曾感叹兰花是"王者之香",说明它自古就受推崇。这里用孔子这个文化符号,强调兰花的精神价值。
中间两句说现实反差:虽然兰花美名流传千古,但普通人往往认不出它的珍贵。这暗示真正的高尚品格常常不被世俗理解。
最后两句转到诗人自己: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在书房与兰花相对,感到内心愉悦。这里"高斋"代表精神家园,"风日和"象征理想环境,诗人通过与兰花的精神交流获得快乐。
全诗通过历史典故、现实对比和个人体验三个层面,赞美了兰花超凡脱俗的品格,也表达了诗人追求高尚情操的人生态度。最妙的是结尾处那种与兰花"相看两不厌"的意境,让人感受到精神共鸣的快乐。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