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

连连春雨几黄昏,溪岸人家水近门。
借问人家水曾落,竹林枝上看风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雨连绵的乡村景象,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气息。

开头两句"连连春雨几黄昏,溪岸人家水近门"直接点出主题:连续多日的春雨让溪水上涨,几乎漫到岸边人家的门口。这里用"几黄昏"暗示雨下了很久,时间感很强;"水近门"则生动表现出涨水的程度,让人仿佛看到溪边小屋被水包围的画面。

后两句"借问人家水曾落,竹林枝上看风痕"最有意思。诗人没有直接写水位变化,而是通过一个巧妙的细节来表现:他询问村民水位是否退过,村民让他看竹林——竹枝上残留的水痕就是答案。这种写法很含蓄,"风痕"二字既指风吹竹枝留下的水迹,也暗含时光流逝的痕迹。

全诗妙在两点:一是用日常对话的形式("借问人家")让画面活起来;二是通过竹林这个小细节,把抽象的水位变化写得具体可感。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透过对雨、水、竹的观察,自然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感受,让读者也能体会到那种潮湿宁静的春雨氛围。

汪若楫

汪若楫,宋代休宁县榆村藏溪人,官宣城令。咸淳间,为紫阳书院山长。曾于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建秀山书院,地处藏溪南山之阳。《休宁县志》载:崇宁年间(1102-1106),休宁县汪若楫于藏溪建秀山书院,这是徽州创立最早的书院,汪氏有“秀山十景诗”。《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迹上》,《弘治徽州府志》卷七《人物》以及《康熙休宁县志》卷六《人物》和《宋诗纪事》卷七六《汪若楫》均有记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