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夜,同听水、叔毅螺江泛月,叠前韵一首并柬君常
看竹入村莫入城,爱莲赏花莫赏茎。
过时失地始则悔,来补秋事寻幽盟。
主人三两联臂出,岸侧已有扁舟横。
水禽夜静汝好睡,安用云际鸣相惊。
同居忧患那忍触,嗟我去岁未死兵。
今夜月明心上阔,顿觉冥涨生沧瀛。
濛濛百步回望里,君家烟树虚且清。
桄榔无花有高影,下覆楼火摇微赪。
雨余江气乍清肃,早晚岩桂飘金英。
沾衣霜露不足惜,但恐河汉垂垂倾。
坐怜鳌峰灯影底,张侯北涕哦诗情。
吾曹用意取疏散,文字驱迫如官程。
方山浸江转深黑,回棹谁掠菰蒲声。
过时失地始则悔,来补秋事寻幽盟。
主人三两联臂出,岸侧已有扁舟横。
水禽夜静汝好睡,安用云际鸣相惊。
同居忧患那忍触,嗟我去岁未死兵。
今夜月明心上阔,顿觉冥涨生沧瀛。
濛濛百步回望里,君家烟树虚且清。
桄榔无花有高影,下覆楼火摇微赪。
雨余江气乍清肃,早晚岩桂飘金英。
沾衣霜露不足惜,但恐河汉垂垂倾。
坐怜鳌峰灯影底,张侯北涕哦诗情。
吾曹用意取疏散,文字驱迫如官程。
方山浸江转深黑,回棹谁掠菰蒲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忧伤的秋夜泛舟场景,充满了对自然、友情和人生的感悟。
开篇用"看竹入村莫入城"这样的对比,暗示诗人更喜欢乡村的宁静自然,而非城市的喧嚣。和朋友一起泛舟江上,夜静水禽安睡,营造出平和安详的氛围。
但诗中也有深沉的感慨。"同居忧患那忍触"透露出诗人曾经历战乱苦难,庆幸自己幸存。明月当空让心胸开阔,仿佛看到了无边大海,这种自然景象抚慰了心灵创伤。
诗中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烟树朦胧、桄榔树影、楼火微光、雨后清新的江气、即将飘落的桂花,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夜水墨画。这些景物不仅美,还承载着诗人的情感——霜露沾衣不可惜,只怕银河倾泻,暗示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担忧。
最后提到在鳌峰灯影下作诗的友人,将写诗比作"官程",流露出对自由创作的向往。方山黑影中回转的船桨声,给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晚画上余韵悠长的句号。
全诗将秋夜泛舟的闲适、战乱后的余悸、对自然的热爱、友情的温暖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思考融为一体,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
王允皙
王允皙(1867-1929) 字又点,号碧栖。福建长乐人。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授建瓯教谕。又受聘为北洋海军衙门僚属。官至婺源知县。诗意境高远,有不可一世之概。词初学王,复出入于姜张。与王鹏运、朱孝臧等唱酬,颇受推重。有《碧栖诗》、《碧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