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收到朋友寄来的诗作后,回赠的谦逊之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句"雄篇多幸到柴扉"像收到礼物般开心,说朋友的好诗能传到我这简陋的家门(柴扉代指寒舍),是种荣幸。这里用"雄篇"夸赞朋友诗作气势不凡。
第二句"祇恨空留最后枝"笔锋一转,用树枝作比喻:朋友把最好的诗都写完了,就像树上最好的枝条都被摘走,只给我留下最后一根,让我难以接续创作。这种比喻既形象又带点幽默的自嘲。
后两句更深入地表达自愧不如:"收拾愧同螬食李"说自己整理诗稿时,就像蛀虫啃咬李子(螬食李),暗指自己的作品有瑕疵;"侯生谁复敢言诗"用典故说:有侯生这样的高手在前,谁还敢轻易谈诗呢?这里的侯生可能暗指朋友,表达对朋友诗才的敬佩。
全诗用生活化的比喻(树枝、蛀虫吃果子)和谦虚的态度,展现了文人之间以诗会友的雅趣。明明自己也是诗人,却通过抬高对方、贬低自己来表现对友情的珍视,这种"反向夸人"的手法反而更显真挚。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