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天和堂

华亭山水佳,秀色宛如画。
前贤有隐迹,卜筑俟来者。
高人养天和。放浪寄林野。
安知岁月徂,但喜名利舍。
传家得之子,流辈推博雅。
春风振客衣,逸棹东南下。
赋诗台阁彦,落落珠玑泻。
持觞拜亲膝,喜色动乡社。
都城十二衢,尘土翳车马。
一梦逐君行,兹怀已潇洒。

现代解析

这首《朱氏天和堂》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隐士生活,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精神自由的向往。

诗歌开篇用"华亭山水佳,秀色宛如画"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脱俗的基调。这里的山水不仅是实景描写,更象征着远离世俗纷扰的理想境地。

诗中提到的"前贤隐迹"和"高人养天和",都是在赞美那些不慕名利、追求内心平和的人。他们选择隐居山林,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寻找更真实的生活方式。"安知岁月徂,但喜名利舍"两句特别点明:这些人不在乎时光流逝,只欣喜于摆脱了名利的束缚。

后半部分通过"传家得之子"等句,描写了隐士家族延续这种生活方式的场景。春风中远行的画面、"赋诗台阁彦"的文人雅集,都展现了一种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最后"都城十二衢"与"一梦逐君行"形成鲜明对比,用喧嚣的都城反衬出隐居生活的宁静美好。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传递的生活态度:在浮躁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平静,在功名利禄之外寻找真正的精神家园。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繁华,而在于内心的自在与满足。

赵挺之

(1040—1107)密州诸城人,字正夫。神宗熙宁间进士。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力行市易法。哲宗元祐中,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以苏轼尝谓其“聚敛小人”,乃劾轼诽谤神宗,反为谏官所劾,谪徐州通判。后累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朝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排击元祐党人不遗余力。崇宁四年,以蔡京荐,为尚书右仆射。因与京争权,相位罢复不定,未几卒。谥清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