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自鸡头崖至天龙屯

迢递回冈抱塞长,暮云归路剧羊肠。
马嘶古碛塞沙白,鸦乱荒城夕照黄。
病后关河空涕泪,战馀身世各苍茫。
客游不异松花水,日夜滔滔下北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从鸡头崖到天龙屯一路上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苍凉和漂泊的意味。

前四句写景:曲折的山路像羊肠一样漫长,暮色中马儿在布满白沙的古战场上嘶鸣,乌鸦在夕阳下的荒城上乱飞。这些景物都带着边塞特有的荒凉感,白沙、古战场、荒城、乌鸦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后四句抒情:诗人说自己病后看到边关山河只能空流泪,战乱后的身世就像这荒凉的景色一样迷茫。最后两句用松花江的水比喻自己,说自己的漂泊就像江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向北方荒原。这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暗含了对战乱时代的无奈。

整首诗用边塞特有的荒凉景色,烘托出战乱年代人们流离失所的悲苦。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痛苦,但通过"病后空流泪""身世苍茫"这样的词句,让读者能感受到他内心的苦闷。最后用江水比喻人生,既形象又带着无尽的哀愁,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吴兆骞

(1631—1684)清江南吴江人,字汉槎。吴兆宽弟。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居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求明珠子纳兰性德为之缓颊,旧日文友宋德宜、徐乾学集资纳赎,始得放归,又三年而卒。有《秋笳集》。

0